南宋淳祐三年(1243),,樂清(今屬浙江)人,、宋太宗八世孫趙汝馭知惠州,。趙汝馭來守惠州,在郡城西南銀岡嶺建聚賢堂,,祀陳堯佐、陳偁、蘇軾,、唐庚、陳鵬飛,、許申,、蘇過、陳權,、留正等寓賢及古成之,、張宋卿、陳煥等鄉(xiāng)賢共十二人,,名十二先生祠,。祠后為晞是堂。堂上有樓,,名第一湖山樓,,是惠州歷史最為悠久的樓堂。聚賢堂也是古代書院的一種,,即祭祀式書院,,主要功能是通過對眾先賢的定時祭祀,以體現(xiàn)對儒家文化道統(tǒng)的尊崇和繼承,。淳祐十年(1250),,趙汝馭遷廣東轉(zhuǎn)運使。
趙汝馭離開惠州后,,寶祐二年(1254),,劉克剛知惠州,改聚賢堂為豐湖書院,,“以堂為夫子燕居,,塑豫章先生像于晞是堂。別為十二先生祠于堂之后,。又于其西構(gòu)六君子堂,,其南辟四齋,又南立三門,。簡生徒有志向者講習其中,,以州學教授兼山長”,。很顯然,豐湖書院比之聚賢堂,,不但規(guī)模擴大,,功能增加,制度也更趨完備,,特別是“以州學教授兼山長”的舉措,,使書院帶有半官學的色彩,師資和經(jīng)費當然更有保障,。豐湖書院首任山長鄭濟甫(一說鄭濟濬)時任歸善縣主簿,,進士出身,著有《經(jīng)史考》,,被清人錄入《宋元學案補遺》中,,其學術水平不低。
在宋代,,豐湖書院不但代表了惠州書院的最高水平,,也是嶺南書院的典型之一。杜定友《廣東文化中心之今昔》就指出:宋代廣東正式書院,,“以南宋嘉定間之禺山書院,、番山書院、相江書院,、豐湖書院為最善”,。其中廣州兩間,韶關,、惠州各一間,。對此,劉克剛的始創(chuàng)之功不可掩沒,。
劉克剛,,字處和,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詩人劉克莊胞弟,。據(jù)光緒《惠州府志》的介紹,他在惠州知州任內(nèi)“清儉治辦,,修弊起廢”,,有人譏誚他自奉過儉,如窮書生,,他不以為意說:“吾積至萬緡,,則諸邑寬剩錢、醋息錢可罷矣,。瘠一身以肥一郡,,庸何傷?”可謂擲地有聲,,盡見儒者濟世的胸襟抱負,。劉克剛對振興地方教育尤其熱心,慷慨解囊創(chuàng)建豐湖書院,,就是他的一大手筆,。后來他不幸染疾臥床,“易簀(病危將死),,尚延郡文學(主管教育事務的官員)至臥內(nèi),,再捐羨錢千緡增學舍。翌日終于州治,,年五十六”,。對教育如此眷懷于心,至死不忘,,令人感動,。
劉克剛之后,豐湖書院續(xù)有葺建,,如在宋景定三年(1262),,攝守林畔就在書院前增建了如沂亭。直至元初,,因為戰(zhàn)亂的緣故,,院內(nèi)的“六君子堂、四齋,、十二先生祠俱圮,,惟夫子燕居、晞是堂,、三門兩廊,、如沂亭存。時路學未立,,春秋塑望于此謁奠,。元大德三年(1299),山長黃趙孫重建,。明洪武初,,即之為縣學。十七年(1384)縣學既立,,此乃廢”,。其時距聚賢堂的創(chuàng)立,已有140余年,。
,。ê沃境 嚴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