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常住人口606萬人,,實名注冊志愿者134.6萬人,,每5個惠州人中就有1個志愿者。志愿者,,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他們遍布惠州各個角落,,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他們是新時代的“雷鋒”,。
在惠州日報社,,有一個由熱心慈善事業(yè)的記者編輯組成、具有主流媒體支撐的慈善組織——惠州市今日慈善會,。一直以來,,今日慈善會以及該慈善會的前身——惠州日報社記者、編輯組成的今日惠州網網絡文明傳播志愿服務隊,,圍繞安老,、扶幼、助學,、濟困,、惠民等組織策劃了大量的愛心公益活動,以“主流媒體+互聯(lián)網+慈善”融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新模式,,發(fā)揮媒體優(yōu)勢,,聯(lián)動慈善力量,一起傳遞溫暖,,傳播正能量,。
在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到來之際,記者回訪了3位通過惠州日報社的關注和報道而被“雷鋒”幫助過的人,。在得到政府,、社會各界和志愿者們的幫扶和關愛后,他們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找到了人生新的奔頭,也迎來了越來越好的生活……他們是被溫暖的人,,他們的故事則激勵著越來越多的人以志愿服務溫暖這座城,。
部分報道作品,。
“扭扭車女孩”代薇 早已告別扭扭車,目前在專心準備中考
“我現(xiàn)在在惠環(huán)二中讀初三,,已經很久很久不用扭扭車了,。”3月2日中午1點30分,,代薇用拐杖自己下樓,,熟練地開著特別申請上路的“迷你三輪”上學。
“扭扭車女孩”代薇早已告別了扭扭車,!
代薇是仲愷外來務工人員代森與熊得萍的二女兒,。2002年,代森帶著妻子從河南老家來惠州打工,。2003年,,女兒代薇在惠州出生。代薇一出生腰部皮膚就透明如紙,,確診為罕見的“脊髓栓系綜合征”,。這讓這位美麗的女孩自小不能行走,坐了整整11年的扭扭車,,父母為了她奔波各地求醫(yī)問診,。
2014年9月,經《惠州日報》等媒體報道,,在仲愷宣教辦幫助下,,11歲的代薇終于上了小學。這位“扭扭車女孩”的最大心愿,,就是可以站起來自己走路,,哪怕要拄著拐杖。
2015年3月,,惠州日報社旗下的《東江時報》以《“扭扭車女孩”以車代步11年》為題報道代薇的故事,。隨后,代薇的故事被人民網,、央視新聞,、騰訊網等全國各大網站平臺轉載轉播,人民日報微博更是以代薇的笑作為大圖片,,介紹這位堅強樂觀的女孩,。在《惠州日報》和《東江時報》呼吁下,仲愷高新區(qū),、惠州市志愿服務聯(lián)合會,、社會各界對代薇及其家人給予了熱心幫助。2015年4月,代薇在好心人的資助下,,前往北京求醫(yī),。同時,一家人也通過搖號住進了仲愷的公租房,。
“沒有大家的幫忙就沒有我的今天,,我也希望為大家做點啥�,!�2016年6月,,經過多次手術后終于能站起來走路的代薇,主動聯(lián)系《惠州日報》記者說,,以前熱心人捐贈給她的輪椅用不著了,,她想轉贈給有需要的人。最終,,通過記者和社工的牽線,,將輪椅送給了龍門縣麻榨鎮(zhèn)的一位老人。
從2015年到2023年,,經過8年時間的康復,,代薇已完全擺脫了扭扭車,雖然行走仍需拐杖,,但能自由行動,,還能幫家里干家務。由于上學晚,,20歲的代薇今年就讀初三,,她希望中考能發(fā)揮好,能夠繼續(xù)讀書,,還希望以后能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如今,代薇爸爸在企業(yè)上班,,媽媽成為月嫂,,有了穩(wěn)定收入的夫妻倆還打算開間便利店,攢錢給孩子們上學,。
“謝謝大家對我的關心和支持,,我會好好努力,好好生活,�,!边@一次,代薇微笑,,一臉青春,。
“賣荔枝救孫”的姚育堪
孫子身體基本恢復,現(xiàn)在上四年級了
“孫子現(xiàn)在上四年級了,一切都在慢慢變好,,真心感謝所有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3月3日下午,見到記者,,70歲的惠東老人姚育堪高興地說。
姚育堪:“等到荔枝成熟的時候,,歡迎大家過來摘,,我要當面好好感謝大家�,!�
記者來到姚育堪位于惠東縣平山街道的家里,,見到了他的孫子姚權軒。姚權軒今年11歲,,與同齡人相比,,個子偏小,走起路來也要慢些,�,!昂⒆由『筮M行各種治療,還是留下了后遺癥,,長時間走路他的雙腳就會感到無力,。”姚權軒媽媽葉文媚說,,自2015年孩子生病以來,,前后花費近70萬元,目前孩子身體基本恢復,,但仍需每周到醫(yī)院進行肢體康復訓練,。
2015年6月,惠東老人姚育堪向惠州日報社旗下的《東江時報》求助,,稱其只有2歲多的孫子不幸患上神經母細胞瘤,,做了腫瘤切除手術,落下了肢體殘疾,,后續(xù)幾十萬元的治療費還沒有著落,,希望愛心市民購買自己種植的荔枝以籌集醫(yī)療費。姚育堪“賣荔枝救孫”的故事在《東江時報》及其微信公眾號刊發(fā)后,,引發(fā)廣泛關注,。來自深圳、惠州市區(qū),、惠東等地的社會愛心人士,、企業(yè)、公益團隊以及姚氏宗親會等紛紛伸出援手,幫助姚育堪采摘并購買荔枝,,捐贈愛心款,。經過各方努力,最終籌集善款近30萬元,,讓姚權軒得以進行后續(xù)的治療,。
葉文媚說,過去六七年間,,姚權軒做了手術,,進行了化療,還接受了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等,�,!叭ツ�8月復查,醫(yī)生說病情比較穩(wěn)定,,可以暫停各項醫(yī)療介入,,以調理身體、提高免疫力為主,�,!�
這幾年,為了攢錢給小權軒治病,,一家人努力工作:權軒爸爸在廠里打工,;權軒媽媽在手機店上班;姚育堪也沒閑著,,他種了10畝地,,還管理著60棵荔枝樹�,!拔椰F(xiàn)在身體還行,,盡自己能力,減輕一下家里的負擔,�,!币τ罢f,他一直很感激大家的幫忙,,尤其是媒體記者和惠州陽光公益協(xié)會的志愿者們,,感謝他們這么多年來持續(xù)的關注和幫助,“等到荔枝成熟的時候,,歡迎大家過來摘,,我要當面好好感謝大家�,!�
當天,,惠州陽光公益協(xié)會會長張耀明也和記者一起探訪姚育堪一家,。他說,當年購買荔枝和捐款的愛心活動結束后,,協(xié)會志愿者仍持續(xù)關注小權軒的身體狀況,,逢年過節(jié)也會進行慰問,“現(xiàn)在看到小權軒身體慢慢康復,,我們感到很欣慰,,這就是志愿服務的意義所在�,!�
單親母親黃偉英
一雙兒女已畢業(yè)工作,,房子也翻新了
“快進來坐,喝杯茶……”3月2日上午,,59歲的黃偉英熱情招呼前來探訪的東江義工隊志愿者和回訪的《惠州日報》記者,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黃偉英:“一路走來,,心里感覺很暖�,!�
眼前這棟新裝修的3層樓房,,是黃偉英和一雙兒女溫暖的家。現(xiàn)在能住上這樣的好房子,,是以前的黃偉英不敢想的,。
黃偉英是博羅響水人,1998年經親戚介紹,,嫁到惠城區(qū)水口萬盧村,。2002年丈夫不幸遭遇車禍去世,留給她一雙年幼的兒女,,大女兒3歲,,小兒子剛滿周歲,“當時感覺天塌了,,整個人都崩潰了,。”
在父母和親朋的安慰下,,在當?shù)卣膸头鱿�,,黃偉英重新振作起來,打散工,、養(yǎng)雞鴨,、種田地……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重擔。2010年,,在各方幫助下,,黃偉英一家告別漏雨的瓦房,,搬進了一層的樓房,總算有了個安穩(wěn)的家,。
2010年,,惠州日報社旗下的《東江時報》記者,在一次采訪中了解到黃偉英的經歷,,于是聯(lián)動東江義工隊,,一起探訪了黃偉英。東江義工隊隊長黃元盛了解情況后,,決定幫助這位單親母親,,并與黃偉英一家結為“親戚”。此后,,每年的萬盧村“會節(jié)”,、母親節(jié)、中秋節(jié)等節(jié)假日,,黃元盛都會帶著志愿者仍前往探訪慰問,。《惠州日報》和《東江時報》也持續(xù)關注并報道黃偉英一家人的生活,,與志愿者一起幫忙解決他們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為幫助黃偉英脫貧,2015年,,黃元盛還聯(lián)系東江義工隊的一名企業(yè)家志愿者,,幫助黃偉英在志愿者的公司里找到一個包裝工的崗位。黃偉英一直干到現(xiàn)在,,“每個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如果有加班,就會更多一些,�,!�
這幾年,隨著一雙兒女相繼畢業(yè)出來工作,,黃偉英一家的生活條件大為改善,。用姐弟倆工作掙來的錢,加上親戚的幫助,,加蓋了兩層樓房,,又把房子重新裝修了,這個春節(jié),,一家人歡歡喜喜地過了個年,,過了個幸福的年。
黃偉英感慨地說,,把兩個孩子拉扯大的確很不容易,,但一路走來,,得到了政府、村委,、親朋,、志愿者和記者的幫助支持,讓她“心里感覺很暖”,。她也會經常跟兩個孩子說:“要懂得感恩,,好好工作,回報社會,�,!�
記者手記
匯聚志愿微光 溫暖惠民之州
真好,這個簡單的詞語,,是我們這次回訪最貼切的心情表達,。
代薇,徹底告別扭扭車,,能站起來自由行動了,,真好;姚育堪的孫子姚權軒經過治療,,身體基本恢復,可以和同齡的孩子一樣上學了,,真好,;黃偉英辛苦拉扯的一雙兒女,已長大成人出來工作,,可以幫忙擔起這個家了,,真好……
過去,他們各有各的不幸,。但幸運的是,,他們在惠州日報社的報道之后得到了各方的幫助,也足夠堅強,,扛過來了,。如今,他們擁有和普通人一樣的幸福,,當然也還各有各的“小煩惱”:代薇馬上要參加中考了,,學習得抓緊再抓緊,“時間不夠用了”,;姚權軒因切除腫瘤落下的肢體殘疾還得持續(xù)進行康復,,這也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黃偉英則吐槽女兒裝修房子“太講究”,,出來工作幾年掙的錢全都花進去了……
自助者天助,,助人者人助,。從他們的故事里,我們看到了當事人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也感受了惠民之州的溫暖,。這溫暖,是一個個志愿者匯聚的光和熱,,是雷鋒精神在新時代閃耀的光芒,。
統(tǒng)籌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本組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駱國紅 李向英
本組圖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yè) 周楠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