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由此語可見惠州西湖在“國字號”西湖中的重要位置,。而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筆下的“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讓西湖浸潤著溫潤,、雋永的文化基調(diào),。
惠州西湖,其人文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末年(距今大約2000年)僧文簡在西湖銀崗嶺建伏虎臺,。伏虎臺是廣東地區(qū)歷史最為久遠的佛教場所之一,,比廣州光孝寺早近100年,比南華寺早300余年,�,;葜菸骱淖罱K形成,得益于兩位北宋名臣,,其一是北宋治平三年(1066)任惠州太守的陳偁,。陳偁對西湖最大的貢獻是修筑平湖堤和拱北橋,阻擋西湖之水泄入東江,�,;葜菸骱居腥幪烊凰矗源瞬辉倥c東江相連,,獨立成湖,。其二是北宋大文豪蘇軾。東坡在寓惠詩《丙子重九二首》中首次將豐湖命名為西湖,。此后西湖便成為豐湖,、鱷湖的總稱。東坡對惠州西湖建設的貢獻,,不僅在于修筑西新橋,,更重要的還是將愛妾王朝云葬于西湖孤山棲禪寺前,這使得在中國的數(shù)十個西湖之中,,惟獨惠州西湖擁有一處準確可考的“蘇跡”,。
而惠州西湖除了與陳偁、蘇東坡等有著深厚的淵源外,,還與“西園公”張萱,、華省仙郎王煐、嶺南才子宋湘、賢太守伊秉綬,、末代帝師梁鼎芬等一起演繹眾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蘇東坡雕像。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
在惠州西湖漫長歷史中留下“雪泥鴻爪”的先哲名儒,,不勝枚舉,,如果要選出一個作為代表,那么非北宋文豪蘇東坡莫屬,。蘇東坡貶謫惠州,,成為惠州一個重大事件�,!皷|坡到處有西湖”“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等后世評語,從不同側(cè)面說明了蘇東坡寓惠的意義,。
唐宋之際,,惠州是一座寂寂無聞的南方小城。北宋紹圣元年(1094)十月,,蘇東坡的來臨,,改變了這座城的命運�,!叭锗⒗笾θ兕w,,不辭長作嶺南人”成為惠州乃至嶺南的廣告詞。蘇東坡還以其生花妙筆和巨大影響力,,為惠州西湖增添風采,。
蘇東坡到惠不久,即為幽深,、曲折,、秀麗的西湖傾倒,不僅常在白天游覽,,而且也在夜里游覽,,甚至通宵達旦,。他說:“予嘗夜起登合江樓,,或與客游豐湖,入棲禪寺,,叩羅浮道院,,登逍遙堂,逮曉乃歸,�,!碧K東坡獨具慧眼,認為惠州西湖特點是“山水秀邃”。他縱筆繪寫這泓湖水:“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正似西湖上,涌金門外看,。冰輪橫海闊,,香霧入樓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殘,。”他把豐湖月夜的美景媲美杭州西湖,。泗洲塔因此得到“玉塔”雅稱,。
惠州西湖“湖山煙水之美,藉坡公題詠之”,,蘇東坡的詩文,,大大提高了惠州西湖的知名度,使得惠州西湖的名氣,,在全國36個大小西湖中,,僅次于杭州西湖。明代大學者張萱在《惠州西湖歌》中寫道:“惠州西湖嶺之東,,標名亦自東坡公,。”誠如斯言,。
北宋紹圣三年(1096)七月,,蘇東坡的侍妾王朝云病逝惠州,這給蘇東坡帶來刻骨的悲痛,。蘇東坡含淚把王朝云瘞骨湖畔,,在其基上建六如亭以紀念,親撰《墓志銘》,。王朝云在湖中孤山與玉塔相對長伴,,蘇東坡作詩訴說王朝云之死:“使我如霜月,孤光掛天涯,。西湖不欲往,,暮樹號寒鴉�,!保ā侗又鼐哦住分唬┰谶@首寫盡哀思的詩里,,東坡首次將豐湖稱為“西湖”。
蘇東坡不僅是惠州西湖的文化推廣者,,還是整理湖山的實踐者,。北宋紹圣三年(1096)六月,,在蘇東坡的力推下,東新橋,、西新橋與蘇堤落成,。蘇東坡頗為自豪地作《兩橋詩并引》詠之,“以四十舟為二十舫,,鐵鎖石碇,,隨水漲落,,榜曰東新橋”,,“為飛閣九間,盡用石鹽木,,堅若鐵石,,榜曰西新橋”,。兩橋的建成,為惠州百姓解決了交通大難題,,他們自然歡欣鼓舞,。
寓惠期間,蘇東坡的思想走向成熟,,文學創(chuàng)作獲得新的豐收,。他與惠州人民融洽相處,做了不少好事,,贏得了人們的真誠愛戴,;他寫下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文,成為惠州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他熱情宣揚惠州樸實的民風,、秀邃的山水和豐饒的物產(chǎn),使“天下不敢小惠州”,。一種延續(xù)千年,、滋潤惠州人民、影響東江文化格調(diào)和流程的東坡寓惠文化由此形成,。
毫無疑問,,蘇東坡就是惠州西湖的靈魂。
西湖規(guī)劃師陳偁
北宋治平三年(1066),,陳偁從蔡州通判升任惠州知州,。陳偁到惠州時發(fā)現(xiàn),惠州城西有一個大湖泊堤廢水涸,,但民眾仍要交納魚稅,,負擔確實很重。于是,,他“領經(jīng)畫,筑堤截水”,“東起中廊,,西抵天慶觀(今元妙觀),,延袤數(shù)里”,還在堤上“中置水門備潦,,疊石為橋于其上”,。不僅如此,陳偁還在堤兩旁“植竹為徑二百丈”以固堤,。這條堤,,就是平湖堤;那座橋,,就是拱北橋,。
除此之外,陳偁還上奏朝廷免除惠州課稅50余萬緡,,減輕百姓負擔,。惠州人感激這位郡守,就把拱北橋稱為“陳公橋”,。陳偁在惠州最大的功勞,,可以說是將西湖變成惠州最早,也是最大的一項造福漁農(nóng)的水利工程,。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陳偁也是第一個將西湖納入風景范疇的惠州官員,。
陳偁用平湖堤為西湖畫了一個“圈”,。這個“圈”可不是一個只有簡單線條的圈。所謂“開六橋雄勝”,,就是用拱北橋開始了“西湖六橋”的輝煌,。拱北橋在西湖六橋中排名第二,每逢春漲湖水入江時,,必定滾雪流珠,,氣勢磅礴,儼然湖上風景之一,。除了這神來之筆,,陳偁在任期間,還在西湖建亭館,,筑荷花浦和歸云洞,,為后來的文人墨客提供了馳騁想象的空間。
相對于建設實體建筑,,陳偁對西湖還有一項更偉大的創(chuàng)舉,,那就是提出了至今仍廣為人知的“惠陽八景”(今稱西湖古八景),。自此之后,惠州西湖已不再單純是一項水利工程,,也不僅僅是一般的自然景觀,,而是成為全國聞名、廣東著名的風景名勝區(qū),,更是涵養(yǎng)了惠州人靈性和智慧的城市共同體,。
關于陳偁在農(nóng)業(yè)上的作為,還得說說他帶領惠州百姓大面積種植小麥并獲得成功的創(chuàng)舉,。陳偁的努力顯然沒有白費,。在他走后約30年,寓惠的蘇軾在游博羅香積寺時,,已見路上“夾道皆美田,,麥禾甚茂”,禁不住要用“二年流落蛙魚鄉(xiāng),,朝來喜見麥吐芒”的詩句,,來表達豐收在望的內(nèi)心喜悅。
更難能可貴的是,,陳偁的接任者們均能秉承這一良策,,將糧食生產(chǎn)作為惠州人口增長和社會發(fā)展的有力支撐。相信已然九泉之下的陳偁,,不會再為惠州老百姓的衣食之苦而擔憂了吧,。
“西園公”張萱
惠州西湖棹歌用方言獨唱或?qū)Τ诘孛�,、人物,、出產(chǎn)、典故于一體,,保留了許多民俗,、風景,成為惠州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
西湖棹歌始唱于何時,,至今尚未定論�,;葜菸氖方缙毡檎J為,,明代大儒張萱的《惠州西湖歌》是惠州人第一次以通俗詩歌的形式,對惠州西湖做了全面的描寫和高度評價的作品,。
張萱,,字孟奇,別號西園,,博羅縣城人,,生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明萬歷十年(1582),二十四歲的張萱中舉,。張萱后考授內(nèi)閣中書,,得發(fā)秘閣藏書讀之,,著《新定內(nèi)閣藏書目錄》八卷,。盡管仕途不順,但張萱骨子里匡濟天下的品格一直未變,。在故里,,他立粟倉救濟族里;他還購買城外荒地百畝,,發(fā)展農(nóng)業(yè)和漁業(yè),,幫當?shù)乩习傩赵鍪铡N鲌@因此名揚海外,,張萱也得到“西園公”的美譽,。
張萱一身扎在西園里,手不釋卷,,不入城市,,“處林下者四十年”。不光讀書,,他還潛心著述,。張萱著述之多,堪稱惠州翹楚,。除了《西園聞見錄》外,,還有《新定內(nèi)閣藏書目錄》《古韻》《疑耀》《東坡寓惠錄》《西園畫評》《西園匯史》《西園存稿》《史余》《入宅周書》《陰宅四書》等十數(shù)種。
張萱的《惠州西湖歌》全詩六百余字,,從其中“西園老矣可若何,,年來亦是行吟者。生長西湖六十年,,半農(nóng)半圃半漁船”等句可以看出,,此詩寫于張萱晚年。在故里頤養(yǎng)天年的張萱在西湖的湖山中,,縱情放歌,。
張萱在宣揚惠州西湖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舍我其誰”精神,充滿自信和自豪,,讓人看到難能可貴的主動精神,。《惠州文化教育源流》一書認為,,張萱的《惠州西湖歌》說明,,明代惠州知識精英對于惠州西湖的建設和利用,,已經(jīng)有了理性的認識。
清代畫家禹之鼎所繪王煐《風木圖》像卷,。
華省仙郎王煐
在惠州有這么一個賢太守鮮為人知,,他就是清代第一次重建豐湖書院的王煐。王煐,,字子千,,號盤麓,又號紫詮,,天津?qū)氎嫒�,。清康熙十七年�?678),王煐以拔貢授光祿寺丞,,再晉刑部員外郎,,廣交朋友,有“華省仙郎”之稱,。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王煐以天子近臣尚書郎出守惠州。
他在惠六年,,勤能廉潔,,“綱舉目張,時和人輯,,修易俗之本事,,振古人之絕業(yè)”,“凡建置興革無不為民生經(jīng)久之計”,。特別是在振興惠州文化教育方面建樹頗多,,影響深遠,被譽為“賢太守”,。
王煐抵達惠州任所,,已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四月,王煐“下車伊始,,即謁廟廷,,易其榜曰先師廟”。隨即決定重修“惠州府學”,,以“啟圣”,、“明倫”為上棟下宇;府學中的孔廟加建兩廡,,并以“嘉靖九年所定,、萬歷二十八年所頒行者為準”,將歷代地方官宦、賢哲分列祀于其中,。這一系列舉措,,強調(diào)了明清易代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官方正統(tǒng)思想,科舉考試,、學優(yōu)則仕,,依然是讀書人建功立業(yè)、光宗耀祖的正途,。
王煐對惠州的最大貢獻,,莫過于重建豐湖書院。王煐在黃塘“買葉氏孤嶼廢園,,并前守所置義學地基,,建堂舍二十四,,以為講學習誦之所,。其亭榭臺沼,或仍或新,,以為游息之地,,名之曰豐湖書院”。豐湖書院在宋代乃嶺南四大書院之一,,經(jīng)過三百余年的沉寂之后,,又在王煐的主持下得以重生,掀開了歷史新一頁,。
豐湖書院重建落成時,,王煐親自為之作記,作為地方行政長官,,“以政暇課生童學業(yè)其間,,因以登臨嘯詠”,直接參與了書院的教學活動和與之相關的社會文化活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煐把大力整治湖山作為振興地方人文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除書院經(jīng)費“歲有盈余,,稍為修葺書院點綴湖山之用”外,,他重修元妙觀紫清閣,并作《白真人不立像說》,,請陳恭尹書碑刻石立于閣前,;又于梌山府署筑憶雪樓,把自己的詩集亦命名為《憶雪樓集》,;又筑代泛亭,,暇輒與名流遨游湖光山色,觴詠為樂,。在王煐多年的努力下,,正如他自己所說,,惠州“比年以來,士之讀書奮起以得科名者不乏其人,。而遠近賓朋,,相與扁舟湖上,一唱一酬,,篇什流傳頗極一時之盛”,,而王煐本人則被譽為“賢太守”。
清伊秉綬《留春草堂詩鈔》書影,。
賢太守伊秉綬
伊秉綬(1745-1815),,字組似,號墨卿,。嘉慶三年(1798),,充湖南鄉(xiāng)試副主考,繼而出任惠州知府,。
伊秉綬“問民疾苦,,裁汰陋規(guī),行法不避豪右,。故練刑名,,大吏屢以重獄委之,多所矜恤,�,!碑敃r,惠州沿海居民常常受到海盜的侵擾,,伊秉綬實施區(qū)別對待分化瓦解的政策,,對被抓到的脅從者免于死罪,收效良好,。由于伊秉綬善治州政,,當時的惠州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耕地面積在廣東全省僅次于廣州和肇慶,,鹽業(yè),、采礦、蠶桑諸業(yè)皆盛,。伊秉綬一時政聲卓然,,被譽為“廉吏善政”。
史家稱“秉綬政事文學,,皆卓有表見”,,這評價是實在的。他少時曾從同鄉(xiāng)名儒陰承方游,為學講求立心行己,。出仕后受知于大學士朱珪,,亦為紀昀所器重,把他聘請到家里課教自己的孫兒,。他又從劉庸學書,,是一位書法大家,四體皆能,,尤以隸書獨步當世,。
在惠州,伊秉綬帶頭敬仰和宣揚蘇軾,,在白鶴峰重修東坡祠,,每年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招宋湘諸名士設祀堂中,,賦詩飲酒”,。并以在墨沼中掘得東坡墨硯為題發(fā)起詩歌唱和活動。他著力整治湖山,,在西湖重修朝云墓,,親自題寫墓碑,函馳海內(nèi)文士征集詩文,。
惠州人對伊秉綬最為津津樂道的,是他倡辦教育的賢舉,。伊秉綬到任時,,豐湖書院已荒廢多年。嘉慶五年(1800),,他“以十州人士之請,,改建書院于城西湖上。又次年落成,,易名豐湖書院,。”這是繼王煐之后豐湖書院的第二次重建,。伊秉綬延聘“嶺南才子”宋湘為首任山長,,為書院提出“學圣人,學為人”的教育主張,,并親書“敦重”二大字榜于大堂作師生座右銘,。公務之暇,則親登講臺,。豐湖書院自此成為惠州最高學府,,培育出不少人才。
宋湘為豐湖書院題寫的匾額和楹聯(lián),是豐湖書院鎮(zhèn)院之寶,。
嶺南才子宋湘
清代著名詩人宋湘執(zhí)教豐湖書院時題寫的門聯(lián)“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一直被人們視為豐湖書院以及惠州西湖的寫照,。宋湘任豐湖書院主講的兩年,,不僅開了文教之風,還對惠州西湖名勝風光尤其是東坡的遺跡和史事題詠殆遍,,結(jié)為《豐湖漫草》及《續(xù)草》,,是蘇東坡、唐庚之外可將寓惠作品結(jié)為專集的詩人,。
宋湘,,字煥襄,號芷灣,,廣東梅州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宋湘中解元,,清嘉慶四年(1799)考取進士,,入翰林,一時春風得意,。清嘉慶五年(1800),,宋湘中進士的第二年,老父病逝,,遵制不能出仕,,他返回鄉(xiāng)里。在宋湘中進士的那年,,清嘉慶四年(1799)六月,,伊秉綬到惠州任知府。清嘉慶六年(1801),,伊秉綬聘用返鄉(xiāng)的宋湘到惠州上任重建后的豐湖書院首任山長,。伊、宋二人得歷史機緣,、風云際會而結(jié)為賓主,,以豐湖書院為舞臺共舉一方崇文興教事業(yè)。
宋湘在任豐湖書院山長兩年,,“常與伊秉綬召集生員同堂講論至深夜,,每課生徒文,輒亦自作一篇或兩篇以做示范,,遂成《紅杏山房時文二集》,�,!薄扒俾曌怨糯赫{(diào)鶴,燈火諸生夜講經(jīng),。父老百年才拭目,,那堪重讀峴山銘�,!必S湖書院首任山長宋湘寫給伊秉綬的這四句詩,,真實記錄了他們在豐湖書院重開初期心懷百年樹人的宏愿,以及對諸生訓誨不倦,、以教為樂的情景,。
宋湘素有“嶺南才子”的美譽,惠州西湖是他的重要創(chuàng)作地和靈感源泉之一,。在掌教豐湖書院期間,,宋湘對惠州西湖名勝風光尤其是東坡的遺跡和史事題詠殆遍,兩年間成詩一百九十五首,,結(jié)為《豐湖漫草》及《續(xù)草》,,成為蘇東坡、唐庚之外,,可將寓惠作品結(jié)為專集的又一詩人,。《豐湖漫草》也成為惠州歷史上第一部專門描寫惠州西湖的詩集,。
梁鼎芬《豐湖書藏四約》書影,。
末代帝師梁鼎芬
光緒十二年(1886)三月六日下午,一位青年在惠州府城大東門泊船登岸,�,;葜葜墨I銘得知后,立即差轎夫迎他入城,。這位青年坐輿入城,經(jīng)十字街,,很快就來到豐湖書院,。
這位青年,正是新任豐湖書院山長,,后人稱為“末代帝師”的梁鼎芬,。梁鼎芬在任僅一年余,憑借創(chuàng)建“豐湖書藏”,,就占據(jù)了中國書院史的一席之地,。從28歲到而立之年,在西子湖畔,,梁鼎芬設帳授徒,,振興一郡學風,,更讓人稱道的是,他帶出的“豐湖十子”(江逢辰,、李綺青,、許壽田、楊壽昌等)成為晚清惠州人才俊杰中的佼佼者,。
梁鼎芬出任豐湖書院山長后,,對學生教誨有加,“初更月出書聲起,親到敲門課楚辭”,。創(chuàng)建豐湖書藏,,是梁鼎芬對惠州士風影響更為深刻的另一個重大舉措。梁鼎芬寫了“捐書啟事”,。后來,,梁鼎芬又寫了著名的《豐湖書藏四約》,向四方求助,。梁鼎芬的這一舉措得到張之洞的大力支持,。有張之洞的幫助,梁鼎芬“走簡名流,,投書賢吏”得到了積極響應,,很快就收到各地捐來的大批書籍,多達四萬六千余冊,。為了管好用好這一批圖書,,梁鼎芬除雇請專人管理書藏外,又親自制定豐湖書藏頗為完備的管理制度,。
《惠州文化教育源流》記載,,豐湖書院《豐湖書藏四約》分借書約、守書約,、藏書約,、捐書約四部分,計五十六條,,在清代藏書規(guī)章中,,以其條目為最多,內(nèi)容亦最為詳備,,很多已具備了近現(xiàn)代圖書館管理制度之雛形,。梁鼎芬對中國的藏書事業(yè)和圖書管理,貢獻之大和影響之深,,無可爭議,。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嚴藝超 侯縣軍
圖片 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