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保存了七十余年的派克鋼筆,,不能再書寫,,卻記錄著一段純潔濃厚的戰(zhàn)友情,。近期,,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三支隊老戰(zhàn)士、年逾9旬的曹直將這支歷久彌新的鋼筆,,交給龍門縣委黨史研究室保管,,并向外人回憶講述了背后的故事。早在幾年前,,曹直還捐出了一張自己使用多年的油布,背后亦有一段革命情誼,。
曹直保存了七十余年的派克鋼筆,。
行軍途中遇學長贈送鋼筆
曹直1929年出生于湖南,1947年3月離開母校香港達德學院加入廣東人民解放軍江北支隊(后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三支隊,簡稱“東三支”),,后隨軍挺進龍門南昆山,,在政治部警衛(wèi)排當文化教員,教戰(zhàn)士們學習文化知識,、唱歌,。1948年2月15日,中共江北工委機關報《大眾報》在南昆山創(chuàng)刊,,曹直成為《大眾報》的記者,。
曹直記得,1948年5月一晚行軍,,他隨隊伍出發(fā),,走了大半夜,到達南昆山腳下的永漢低冚村,,在路邊偶遇他的中學學長張成達,。
“偶遇令我們興奮激動不已,相互噓寒問暖,,!辈苤狈Q,沒說上幾句話,,他的學長張成達突然從衣袋里拿出一支鋼筆,,插在他身著唐裝的胸前口袋中,并說“你留著用吧,,現(xiàn)在形勢非常嚴峻,,十來天不斷有人犧牲,!
每天有戰(zhàn)士犧牲,,很多戰(zhàn)友剛見面就轉眼永別,大家都非常珍惜相聚相見的時光,。曹直連忙從衣扣中解出用繩子綴牢的一支派克藍寶石型鋼筆回贈給張成達,。“實際上是我們利用了那短暫的行軍途中的偶遇,,交換了一件紀念品,,當時,彼此胸中激蕩的是深深的友情和共同走上革命道路后的同志之情,,!
鋼筆為戰(zhàn)地記者“添翼”
“張成達出生于一個富裕家庭,他考上中山大學化工系后,,可能是家長出于鼓勵,,因此他有一支派克51型鋼筆,,是奢侈品,!辈苤闭f,,1948年春夏間的那個夜晚,張成達把這支筆當作一件貴重物品送給他,,他很感動,。
作為《大眾報》記者,他用這支鋼筆寫了不少報道,,例如博羅公莊上坪大捷后,,他訪問過被俘的國民黨軍獨立第二團申江營,還與游擊隊指揮員有過精彩的對話,。
因部隊紀律規(guī)定,,曹直與張成達只能通過交通站互通音訊,他們將短信寫在特薄紙上,,卷成火柴棒大小互送,,交流生活學習近況。
1949年夏天上坪大捷后,,張成達立一等功,,跟上邊縱大部隊行動,曹直與張成達中斷通訊來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成達編入廣州市公安總隊,曹直去了廣州花縣(今花都)工作,。后來在廣州海珠的一個營房里,,曹直見到張成達,老戰(zhàn)友把茶敘舊,,追憶革命情誼,。直到張成達謝世,曹直一直與他保持著聯(lián)系,。
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三支隊展覽館展出的油布,。
1.2米寬油布贈送老戰(zhàn)友
退休后的曹直熱心紅色文化挖掘整理,曾參與東三支隊史資料寫作,。
2019年春,,龍門縣永漢鎮(zhèn)政府為布展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三支隊展覽館,發(fā)出公函向各界征集解放戰(zhàn)爭期間江北游擊區(qū)部隊曾經(jīng)使用過的物品和革命物品,,?吹酵ㄖ螅苤毕蛘褂[館捐贈了自己用過的一塊油布,。
這塊油布約1.2米寬,,床鋪大小,,跟著曹直在游擊區(qū)的時間有一年半,,新中國成立后的1952年冬,,曹直從花都奉調去樂昌,將油布留給東三支戰(zhàn)友吳帆子使用,。1983年,,曹直再次調回花都,分別三十余年后,,吳帆子鄭重地把這塊油布送回給他,。“吳帆子常用這個油布包裹物品下鄉(xiāng)勞動,,度過了二十年的艱辛歲月,,但沒有丟棄,這也算一件見證過人間許多變化的紀念品了,,!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通訊員鄔杞祥 張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