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與水,是上倉村最華麗的衣裳,,最靚麗的名片,。天堂山水庫庫尾迤邐蜿蜒,,橫亙在上倉村中央,,像村子胸前的一條閃閃發(fā)光的項鏈,,放眼望去,,兩岸竹林婆娑,,層巒聳翠,,仿若丹青妙手筆下的一幅山水畫,。
上倉,有牛耕田上,,收米入倉的意思,。對傳統(tǒng)的農(nóng)業(yè)社會而言,這是最動人的場景,。誠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上倉確實是稻谷豐收之鄉(xiāng),。1992年以前,,上倉村有2000多人,水田千余畝,,稻谷飄香,,是名副其實的“米倉”。1992年后,,天堂山水庫落閘蓄水,,大部分田地和村莊變成庫區(qū),人口向著地勢較高的山地遷移,。昔日的“米倉”,,不再以水稻為主要經(jīng)濟作物,在政府政策扶持下,村子迅速改變經(jīng)濟發(fā)展方向,,通過十多年的改革發(fā)展,,逐漸打造成生態(tài)環(huán)保新村。
羅葉譚三姓鼎立共榮
上倉是一座古村,,有600多年歷史,。上倉村的人口姓氏結(jié)構(gòu)較為簡單,僅羅,、葉,、譚三姓,呈三足鼎立之勢,,分別居住在各村小組,,其中羅姓集中居住在上倉、高寨和大新,,葉姓集中居住在溪灣,,譚姓居住在茅田。
據(jù)村中傳承的家譜顯示,,最早落戶上倉村的是茅田譚氏,,距今有600多年歷史,其次是溪灣葉氏,,有500多年歷史,,羅氏遷入最晚,距今只有190年,,也是發(fā)源脈絡(luò)最為清晰的一族,。
歲月悠悠,經(jīng)過百年人口繁衍,,譚氏一族發(fā)源成300余人,,葉氏700多人,羅氏后來居上,,發(fā)展最快,,至今有1000多人,除部分遷往外地,,僅本村就有800余人,。1992年,天堂山水庫建成,,上倉村大部分田地和村莊被淹水下,。茅田譚氏遷往外地,成為空心村,。羅氏和葉氏一部分遷往龍門和增城,,一部分就地遷移,。1993年,上倉村又一分為二,,劃分為上倉和陳洞兩個村,,原來人口、土地壯大的上倉村,,目前僅剩下水田百畝,,人口不足600人,濃縮為一個溫馨秀麗的“袖珍”村,。
天堂山水庫邊上的羅氏古宅,。
枝繁葉茂的羅氏
羅氏族譜記載,清代道光十年(1830年),,羅氏六十四世祖羅昌澤率領(lǐng)全家,,從新豐沙田遷移到龍門地派上倉村,,在這里開枝散葉,,繁衍生息,發(fā)源為一個龐大的家族,。羅氏家族流傳一句順口溜“老八家,,嫩八家”。羅昌澤生有八子:錦云,、起云,、應(yīng)惠、應(yīng)瑞,、應(yīng)伴,、應(yīng)煌、應(yīng)朗,、應(yīng)捷,。羅昌澤長子錦云又生了八個兒子,這是“老八家,,嫩八家”的由來,。
其中“老八家”有四個兒子在本地各村落戶,第四子應(yīng)瑞落戶于上倉的高寨村,。應(yīng)瑞生有三子:天池,、天衢和觀拔。長房天池和三房觀拔居住在上倉高寨村,,二房天衢落戶上倉的半嶺,。而今遍布于上倉的羅氏家族,均源出一脈,。
上倉雖然是小村,,又經(jīng)歷了移民,但是依然保留了一些古跡。例如村里人口中的“高樓”,,即高寨村的古樓,。隨著原來古村老房子永沉水底,上倉村如今僅剩這唯一一座古樓了,。古樓始建于清末,,倡建者是羅昌澤第四子羅應(yīng)瑞,古樓坐北朝南,,面朝天堂山水庫,,高高的門樓,雖然老舊,,卻仍能看出昔日的威武顯赫,。
大門前的臺階一級一級,均用石頭砌成,,石頭被滄桑風(fēng)雨打磨得油光發(fā)亮,,依稀還能看出這里昔日住著眾多人口。從門樓進入古宅內(nèi),,右邊是羅氏祠堂,,供奉著羅應(yīng)瑞的神像。左邊一圈房屋已經(jīng)倒塌,,被夷為平地,,正對面是一棟高大的四層樓。古樓上下共有16間,,樓體基本保存完好,。村民羅加強說,從上世紀(jì)九十年代后,,族人陸陸續(xù)續(xù)地搬出高樓,,有的就地重新建房,有的遠遷到增城,,到現(xiàn)在有20多年無人居住,。
祠堂位于院子的右側(cè),進去中間是一個天井,,左右兩邊是廚房和工具房,,里面是主廳。主廳供奉的牌位是一張貼在墻上的紅紙,,上面寫著“羅門堂上歷代祖先神位”,,上次祭祀時用過的杯子,顯示著這里殘存的人氣,。村中老人感慨,,這里已經(jīng)不似從前的老祠堂,,有木質(zhì)的牌位和供桌,莊嚴(yán)肅穆,。儀式大多也簡簡單單,,甚至有些敷衍了事。大廳的墻上還影影綽綽看得見一些大字標(biāo)語,,有著很明顯的時代印跡,。
羅氏的祭祀日是每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羅應(yīng)瑞的后代子孫眾多,,每年到了重陽節(jié),,子孫從四面八方趕回來,參加家族大祭,,然后舉行家族宴會,,最多的時候擺過30多圍,十分熱鬧,,但是平時都是比較冷清的,。
古樓周圍一圈的房子已經(jīng)全部倒塌,破敗的墻體掩映在雜草叢中,。羅加強扒開雜草,,原來房屋地基立馬露出來。對村中歷史頗有關(guān)注的村民羅加強,,就是在這大屋里長大,他講這里以前住了100多人,,算得上是人聲鼎沸,。
羅應(yīng)瑞的曾孫羅騰漢,為人仗義睿智,,曾經(jīng)頗有資產(chǎn),。上倉村黨支部副書記羅偉晶回憶,羅騰漢的兒子羅集純和他年歲相仿,,兒時常在一起玩耍,。羅集純知曉父親曾變賣部分山地,換了金子埋藏了起來,,至于埋在何處,,沒有告知后人。上世紀(jì)七十年代,,那時候羅偉晶十幾歲,,羅集純和他一塊上山尋找金子,挖來挖去,,沒挖到金子,,倒挖出了很多道光年間的銅錢,,這也更加增添了“埋金”故事的傳奇性。如今幾十年過去,,羅騰漢的后代分散居住在外地,,這些金子成了永遠的謎,成為上倉村最富傳奇色彩的傳說,。
走出高樓,,回望這座昔日的“豪宅”,顯得有些老態(tài)龍鐘,、寂靜荒涼,。好在每年的祭祀日,古樓里才又熱鬧起來,。古樓雖然老舊,,但記載著羅氏祖先的榮辱,是羅氏后人的精神家園,,這份血脈根源世世代代傳承,。
曾經(jīng)氣派的王俊葉公祠在葉氏子孫心中十分重要。
源自名門的葉氏
在上倉村葉氏家族中,,流傳著一本《溪灣葉氏王俊祖公后代傳》,,這是一本手抄本的族譜,記載方式為傳統(tǒng)的豎版,,且沒有標(biāo)點符號,,今人讀起來費勁。葉氏族譜記載,,葉氏系北宋詩人葉夢得的后人,,他們的祖先從蘇州、湖州,、開封,,一路遷移至廣東梅州、新豐等,,最后落戶于上倉溪灣,,距今約有500年歷史。
溪灣的“王俊葉公祠”,,是一座新建祠堂,。老祠堂永沉在天堂山水庫水底。為何叫“王俊葉公祠”呢,?溪灣葉氏幾位老人說,,王俊是他們的祖婆,是富家大小姐,,當(dāng)年她帶著田地山莊,,十里紅妝嫁到溪灣葉家,。那時葉家家道中落,靠祖婆的嫁妝發(fā)達傳家,。所以,,葉氏子孫感恩祖婆對葉家的恩德,把她的名字寫上牌位,,讓后代祭祀她,,一直流傳下來。老人很激動地告訴我們,,他們現(xiàn)在祭祀時,,都是先拜祖婆,再拜祖公,。
到底他們的說法是否正確,,我們在葉氏族譜里找到了準(zhǔn)確答案。葉氏族譜里明確記載:葉孟四之夫人朱氏生有三子:萬四,、庚保,、王俊。萬四和庚保同居一圍,,王俊分居于溪灣圍,。也就是說,在溪灣落擔(dān)開基的人叫“葉王俊”,。
即便事實如此,,老人們?nèi)詧猿肿约旱恼f法。到底葉氏為何會先祭拜祖婆,,他們也說不清原因,。中國古代曾有過母系社會制度,經(jīng)過幾千年社會發(fā)展,,有個別偏僻山區(qū)和少數(shù)民族,仍有這一傳統(tǒng),,地派地處山區(qū),,古代瑤漢雜居,不排除葉氏是這一原因,;也或許真如葉氏后人傳說,,王俊娶回來的太太是富家千金,對葉家?guī)椭艽,,為感念祖婆對葉氏的恩德,,立下規(guī)矩,崇敬祖婆,。不管哪種說法正確,,葉氏敬畏感恩先祖的美德,,流傳至今。
此外,,從葉氏家族流傳的一個故事里,,說明葉家族人的善惡觀和重視德行操守。幾十年前,,葉家有一個名叫葉阿堅的魔術(shù)師,,十分很厲害,村里上了年紀(jì)的老人都曾親眼見過他施展魔術(shù),。在田里插秧時,,他能把一雙鞋子變成鯉魚;吃飯時,,能把一把椅子立起來在原地旋轉(zhuǎn)等等,。
有一天,村里人都在地里干活時,,從遠處走過來一個女孩,,村民們起哄,你能把女孩子的衣服脫了,,就證明你的魔術(shù)是真厲害,。阿堅為了炫耀本事,真的就把女孩子的衣服脫了,,結(jié)果女孩子赤身走了過來,,等走近時,女孩子叫阿堅“爸爸”,,阿堅才知道是自家女兒,,女孩子很不好意思,阿堅羞愧難當(dāng),,回去后把魔術(shù)的書全燒了,,不傳給后人。上倉村里,,只要是上了年紀(jì)的人,,都知道阿堅的故事。一個90多歲的阿婆告訴我們,,她是阿堅的孫媳婦,,曾親眼見過阿堅施展魔術(shù),非常神奇,。
祖德流芳,,宗功世澤。家族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每個家族都有家規(guī)家訓(xùn),,代代相傳,,教育子孫,勤儉持家,,與人為善,。如今,上倉村三姓鼎力的局面打破,,譚氏外遷,,僅剩葉氏和羅氏兩族,守護著這方寂靜的鄉(xiāng)土,,不離不棄,。
水下古村。
水下古村:
電影《楓樹灣》拍攝地
上個世紀(jì)九十年代,,為了農(nóng)田灌溉,、開發(fā)水力發(fā)電和防洪減災(zāi)需要,政府決定在原屬于樹園口村的“新屋下”自然村的群山之中筑壩蓄水發(fā)電,。根據(jù)水庫容量設(shè)計,,庫區(qū)方圓幾公里的湖心、樹園口,、上倉3個行政村18個自然村,,1147戶5047人需要集體移民外遷,意味著大部分村莊和耕地將被淹沒,。其中上倉的溪灣,、大新、高寨,、下倉,、半嶺、新屋等幾個自然村,,有600多戶共1000多人要搬離故土,。
當(dāng)時村民聽到這一消息,在村里炸開了鍋,。要離開祖祖輩輩居住了幾百年的老宅,,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但為了響應(yīng)政府號召,,在搬遷補貼費用很少的情況下,村民還是義無反顧地外遷,。一些上了年紀(jì)的老人和舍不得離開故土的村民,,選擇就地搬遷。他們流著淚,,依依不舍地離開家園,。
古宅在水里泡了30年,,仍然沒有倒塌。
羅偉晶介紹,,水里淹沒的是一座古村,,包括葉氏和羅氏的古宅、祠堂等,。被水淹沒的古建筑有幾百年歷史,,最大的一座古宅中間有四條街,圍墻相連,,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派,分東西南北四方,,建有四個碉樓,,用于防御外敵,中間還有一個五層高的碉樓,,碉樓墻體是用石灰,、黏土和細砂拌成的三合土,經(jīng)分層夯實,,具有較強的防水,、耐腐性,十分結(jié)實,。2018年,,水庫下位下降,原來的房子和古樹露出來,,古宅在水里泡了30年,,仍然不倒不塌,這一“奇觀”,,吸引很多驢友前往參觀以及媒體報道,。
羅偉晶說:“我小時候就住在這個院子里,!彼f原來村里有三棵古榕樹,,最大的一棵要10個人才能合圍抱住,最神奇的是這三棵古樹葉子輪流變黃,,這棵黃了變綠,,那棵綠了變黃,依次落葉生長,,整棵樹從未同步變黃過,。
沉埋在天堂山水庫中的上倉村,古香古色,有高門大院,、窗花菱格等,,電影《楓樹灣》曾在村里取景拍攝,!耙涝瓉泶迨鞘裁礃幼,,去看電影《楓樹灣》就知道了。現(xiàn)在想來,,真要感謝電影攝制組,,給我們村留下寶貴的影像資料,!绷_偉晶感慨地說,。
時隔30年,羅偉晶說起當(dāng)時搬遷的情景仍然聲音哽咽,,眼看著水一點一點地淹沒田地,、房子,十分難過,。當(dāng)我們攝影師的飛機飛上高空,,從航拍的影像上,我們清晰地看見,,水下的房子一間一間,,還保持著原來的格局,靜靜地“沉睡”在水下,。他望著水下曾經(jīng)的家園,,久久沉默不語。
上倉村
上倉村地處龍門縣北部,、地派鎮(zhèn)南部,,距龍門縣城30公里。全村總面積9平方公里,,下轄大新,、溪灣、高寨,、茅田,、下倉5個村民小組,共259戶 579人,,村民以羅,、葉、譚三姓為主,。
上倉村位于天堂山水庫庫尾,,群山環(huán)繞,,風(fēng)光秀麗,省道353穿村而過,,村集體收入主要源于山林種植,發(fā)展特色產(chǎn)業(yè),,農(nóng)民通過種植茶葉,、柑桔、香蕉等水果增收致富,。